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寻找古画中那些勤劳又智慧的劳动者们|全球播报

来源:中国小康网    时间:2023-05-02 09:28:43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又一个“五一”节来临之际,我们不妨回顾历史,从古画中寻找古代劳动者的身影,品味他们的平凡与不凡,领略他们的智慧与创造。

尽管劳动节并非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中国以农为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劳动习惯。

以劳动者为题材的古画,其中反映出了当时艺术家对劳动的真切感受,记录着劳动者的劳动环境。画作视角不同,手法各异,其中所折射出的审美取向都生动地反映出创作者们内心深处对于劳动者的崇敬之情,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资料图】

宋 王居正《纺车图》

横69.2cm,纵26.1cm

故宫博物院藏

《纺车图》是一幅农家图。全幅主题突出,近景描绘的人物被两条飘浮不定的线条分为两组,线的一端是边摇纺车边哺乳的中年妇女、围其左右戏青蛙的童子和狂吠的黑犬;另一端是弯腰伛背、双手拉着线团的老媪。图中人物头发荆钗蓬鬓,鹑衣百结,曲尽情状,面目如生。

宋 梁楷《蚕织图》局部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蚕织图》画面布局以长廊式的连房展开,相互联系贯穿。在各处缀以劳动中的人物,从而取得了既和谐统一,又对比变化的艺术效果。此图所用线条清劲简练,人物造型准确,界画工整,色彩淡雅,是一件洋溢着浓郁劳动生活气息的写实佳作。

宋 刘松年《撵茶图》

横61.9cm,纵44.2cm

中国故宫博物院藏

此轴绘草圣怀素挥毫欲作书,学士钱起、戴叔伦围坐画桌旁。唐代茶风盛行于朝廷、文人聚会或寺院僧侣间,两个侍者或跨凳撵末,或执壶注茶,正备茶侍候。壶门带托泥画桌,足部呈如意形。夹头榫素牙头圆腿桌,腿间加添横枨,牙条、牙头皆小,目的在增加与腿足的嵌夹面,使桌更加稳定。

宋 佚名《牧牛图》

横25.2cm,纵24.1cm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牧牛图》描绘的是牧童欲登上牛背的瞬间动态。图中牧童双手扶牛角,右脚已踏上牛头,左脚行将离地。耕牛则低首配合,其强壮的身躯、驯顺的姿态与弱小的牧童形成鲜明对比。道旁的一丛修竹低伏摇曳,竹叶纷纷飘落,烘托出或是风雨欲来,或是晚风已起,牧童与耕牛需要及时回家的情境。

宋 赵佶《摹张萱捣练图》

横145.3cm,纵37cm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宋赵佶摹张萱捣练图》是北宋赵佶创作的一幅扇面画。卷中绘唐装仕女、女仆、女童十二人,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姿态雍容,赋色浓丽。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

明 周臣《渔乐图》

横239cm,纵32cm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江南水乡渔民的生活场景。作者细腻地捕捉渔人们各种动作,扣鱼、撒网、垂钓、捞虾、织网等,以及他们天真自然的神态,表现他们淳朴的性情和在生计中寻找乐趣的生活态度,刻画入微,生动明快。

明 周臣《宁戚饭牛图》

横68.9cm,纵126.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手持树枝的宁戚正在饲牛之景,牛轭置靠在山岩边,暗示牛车在石背后。通幅画家用笔劲利,表现树石质感的皴纹、垂挂的藤蔓,皆为飞动的笔墨线条,带有十五世纪浙派的风致。

明代 吴伟《樵夫图》

大英博物馆

本图绘一樵者桃柴回家,山风清爽,人物怡然,此或非一般打柴人,可能是朱买臣之流,心有定邦计,面露睥睨容,也可能是作者自身写照。其用笔动荡,已开白阳,青藤逸笔之风。

清 陈枚《耕织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耕织图》反映了清代的耕织场景。描绘农人耕耙田地、播种布秧、施肥除草、灌溉收刈、打谷脱粒、筛簸砻稻、收米入仓的耕种过程;展现织女采桑育蚕、移筐分箔、上簇结网、剥茧抽丝、挑经显纬、染色攀花、剪裁成衣的蚕桑纺织过程。

好的艺术,一定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创作出真正展现那个时代的作品。而劳动是最生动的艺术,也只有这样接地气、有生活、有精神诉求的作品,才能流传千年。

————————————

来源丨“有艺境”综合整理自网络

责编丨大姗

校对丨Paloma

审核丨晴子子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xiaokangsheji@sina.cn)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人人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