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情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 教学目标
3、 1.体会所陈之情,欣赏陈情艺术。
(相关资料图)
4、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5、 3.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6、 4.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7、 课时安排:3课时
8、 第一课时
9、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10、 教学过程:
11、 一、导入新课:
12、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13、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14、 李密,不是瓦岗寨的李密。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15、 二、背景分析
16、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17、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18、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19、 李密的《陈情表》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可见此文感染力之大。
20、 三、整体感知课文
21、 1)向谁陈情?
22、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23、 2)陈什么情?
24、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25、 3)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26、 四、分析课文(一)
27、 齐读第一段。
28、 译本段文字。
29、 1)、实词
30、 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期功强近之亲
31、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夙婴疾病
32、 2)、古今异义
33、 不行至于成立
34、 3)、通假字
35、 闵—悯蓐—褥零丁—伶仃
36、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37、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38、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39、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40、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41、 学生对照板述试背第一段。
42、 五、结束语:
43、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44、 第二课时
45、 教学内容:
46、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47、 教学过程:
48、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49、 二、导入
50、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51、 三、分析课文(二)
52、 学生齐读第二段。
53、 举臣秀才寻蒙国恩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
54、 责臣逋慢刘病日笃告诉不许
55、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56、 晋对李 李对晋陈情
57、 察臣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58、 举臣
59、 拜臣 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60、 除臣
61、 责臣 刘病日笃
62、 催臣
63、 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
64、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65、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66、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1)通译第三段;
67、 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有所希冀人命危浅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68、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69、 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70、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71、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72、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73、 教师范读第四段。
74、 臣之辛苦听臣微志
75、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76、 “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
77、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78、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79、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80、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81、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82、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83、 五、背诵全文。
84、 第三课时
85、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86、 教学过程:
87、 一、分组背诵全文。
88、 二、分析艺术特色:
89、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90、 (一)融情于事。
91、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92、 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93、 可引导学生讨论:
94、 1.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95、 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话,才有所依凭,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的情状,也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
96、 2.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97、 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李密“实话实说”,反倒容易得到晋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确乎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
98、 (二)融情于理
99、 李密《陈情表》中的“理”据何在?
100、 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一本正经地援引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101、 (三)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102、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103、 (四)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104、 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105、 作业:练习册题
106、 背诵课文
107、 一、课文悟读
108、 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中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婉转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文章将诉情之语与陈理之言交融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本文交错出现了几种感情:处境狼狈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催逼就任的不满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如奉诏,则是不顾相依为命的祖孙之情;如顺私情,又陈述苦衷而不被允许。况且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果坚持不从新朝天子的命令,便容易被怀疑为坚守名节,蔑视当朝,恐怕要被视为心怀不满,图谋复辟的贼子贰臣了。
109、 因此在爽快明言之后,李密便语带感激地表达出以“我”“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身份,承皇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待遇,“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忧惧之情,但理在情中。而今,九十有六的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病榻之前惟有他一人常“侍汤药,未曾废离”。在下文中,作者又一次对这种感情作了照应:“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此情之下,要让李密撇开祖母远去,实在是天理良心所不容的。作者就是这样将感情真真切切地表露出来,在人听来既合乎情,又达于理。文章的第4段,李密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所以,“愿乞终养”。即先尽孝后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其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中,足见这篇奏表写得多么成功。
110、 二、亮点探究
111、 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112、 探究学习:陈情,述说自己的心情境况。表,向皇帝上书陈述请求的一种文体。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三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要坚辞。《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为敏感的问题。文中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犬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特别到结尾处,简直是含泪哀求的语气,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出现在武帝面前的俨然是一个活脱脱的忠臣形象,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113、 2.语言骈散并用。
114、 探究学习: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地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例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了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又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依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115、 3.以四字句为主,间以长短句。
116、 探究学习: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作者在写到应诏与奉亲的矛盾时,一连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
117、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朝廷催促甚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但“刘病日笃”,使他不能成行。所以,他处在“欲奉诏奔驰”和“欲苟顺私情”的“进退”之间,状况“实为狼狈”。短促的节奏,反映出异常紧张的情势,有效地突现出从皇上到地方官征召的急切心情,又表现出李密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
118、 三、选题设计
119、 “忠”“孝”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内涵,请同学就当今社会里如何理解“忠”和“孝”谈谈自己的看法。
120、 研究方法:
121、 (1)比较法。可将本文与《郑伯克段于鄢》《狱中上母书》等作比较阅读,从中揭示规律。
122、 (2)情境探究法。可联系具体的背景和情境进行分析。
123、 第一课时
124、 一、 导入课题
125、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126、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127、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128、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129、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130、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131、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132、 第二课时
133、 教学要点:
134、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135、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136、 教学过程:
137、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138、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139、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140、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41、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142、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来。
143、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144、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145、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146、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47、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148、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149、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150、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151、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152、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153、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154、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155、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156、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157、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158、 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159、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160、 三、赏析语言
161、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162、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163、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164、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65、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166、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167、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168、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169、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170、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171、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72、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173、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74、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175、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176、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177、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78、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79、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180、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181、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182、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183、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184、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185、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186、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187、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188、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189、 5.小结:
190、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191、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192、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193、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194、 四、作品评价
195、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96、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197、 引导: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198、 引导: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199、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00、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201、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202、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203、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204、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205、 教案点评:
206、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207、 【教学目标】
208、 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09、 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210、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211、 【重点和难点】
212、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213、 【教学方法】
214、 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215、 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216、 【教学课时】 2课时
217、 第一课时
218、 【教学步骤】
219、 一、引用导入
220、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221、 二、初读感知
222、 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223、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224、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225、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226、 第二段:感激,恳切;
227、 第三段:真挚,诚恳;
228、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29、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230、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231、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232、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233、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234、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235、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236、 三、再读整体把握
237、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238、 ①实词
239、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240、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241、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242、 ③成语
243、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244、 ④单音文言实词
245、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246、 ⑤通假字
247、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248、 ⑥重点文言虚词
249、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250、 以(介词,“凭”)
251、 ⑦句式
252、 判断句
253、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254、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255、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256、 ⑧省略句
257、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258、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259、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260、 ⑨被动句
261、 而刘宿婴疾病
262、 倒装句
263、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64、 ⑩固定句型
265、 既……终……,(既……又……)
266、 有所……,(有……的人)
267、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268、 是以,(因此)
269、 非独,(不单,不仅)
270、 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271、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272、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273、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274、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275、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276、 四、扩展训练
277、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278、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279、 五、作业设计
280、 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81、 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282、 第二课时
283、 【教学步骤】
284、 一、导入
285、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286、 二、检查
287、 检查背诵。
288、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89、 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290、 三、合作探究
291、 李密陈什么情?
292、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293、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94、 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295、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
296、 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297、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298、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299、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300、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301、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02、 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303、 引导:
304、 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305、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306、 四、艺术鉴赏
307、 语言艺术。
308、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309、 构思艺术
310、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311、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312、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313、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314、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315、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316、 五、作业设计
317、 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318、 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319、 【教学反思】
320、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321、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322、 教学目的:
323、 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探究,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梳理文章的脉络
324、 2.通过配乐朗诵全文,感知本文陈情于事、悲恻动人的风格特点,体悟本文独特的魅力
325、 3.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激发对古文的兴趣
326、 教学方法:
327、 诵读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328、 一、导入课题,了解文体
329、 以补充书下的注释,写作的时代背景导入
330、 1.写作背景简介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
331、 2.表
332、 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补充:这类文章战国时称书,汉代分为四类:章、奏、表、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333、 二、咬文嚼字,追根溯源
334、 1.探究“臣、陛下、除”,了解典故“结草衔环”
335、 总结:晋武帝有招揽之心,李密言有报恩之意
336、 2.紧扣文本分析李密和祖母的境况重点探究“吊”“夙婴疾病”“圣”
337、 总结:李密用“孝”来力辞不就
338、 3.“孝”是优良传统,引《诗经》
339、 三、诵读涵泳,体味真情
340、 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不一定流泪,但是应该以情带声,读出真情那就需要我们理解文章
341、 李密的这篇《陈情表》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 准如所请晋武帝嘉勉他的孝心,赐给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他的祖母刘氏亡后,他丧限期满,才入京任太子洗马,后官至汉中太守
342、 四、归纳重点,总结全课
343、 总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344、 一、教材分析:
345、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一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三是体会古代散文在记叙中兼以议论或者抒情的特点。
346、 二、教学目标
347、 知识目标
348、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49、 (2)理解“险衅、夙遭闵凶、见背、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夙婴疾病、乌鸟私情”等文言词语。
350、 (3)积累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零丁孤苦、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保卫危浅、朝不虑夕等。
351、 能力目标
352、 (1)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53、 (2)鉴赏哂文直抒真情、不加雕饰又用词得体的写作技巧。
354、 (3)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355、 德育目标
356、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357、 三、教学重点
358、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359、 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360、 3.把握文 意,背诵全文。
361、 教学难点
362、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363、 四、学情分析
364、 本课面向高二年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习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365、 五、教学方法
366、 新课程教学要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再结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参考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本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367、 点拨法。点拨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积累字词;学生在质疑讨论时,老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苦情、孝情、和因进退两难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368、 诵读法。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369、 质疑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讨论,培养思考提问的学习习惯, 培养自学能力
370、 六、课前准备
371、 学生的学习准备:工具书,课内资料 课外查阅有关资料
372、 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73、 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教室里多媒体打开 学生分组坐好
374、 七、课时安排:
375、 3课时
376、 八、教学过程:
377、 第一课时
378、 【教学要点】
379、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380、 2.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积累字词,深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熟读背诵。
381、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382、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383、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384、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385、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386、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387、 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
388、 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389、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390、 2.作者及背景?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391、 教学目标
392、 “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393、 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94、 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395、 教学重点
396、 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397、 教学过程
398、 一、题解
399、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400、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401、 二、课文分析
402、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403、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404、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405、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406、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407、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408、 三、鉴赏要点
409、 逻辑严密
410、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411、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412、 章法多变
413、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414、 译文
415、 臣李密上奏道:我因为命运不好,早年遭到父丧,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而逝世了。将近四岁的时候,舅舅改变母亲守节的志向,逼迫她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幼弱,亲自抚育我。我小的时候多病,九岁还还会走路孤单困苦,直到成人,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户衰败,神分浅薄,晚年才有了子女。外没有远近的亲戚,内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单一个,只有自身和影子互相慰问。而祖母又早年患了疾病,经常躺在床席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
416、 到了本朝,我承受了清朝的教化。起先太守逵,访察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荐我为秀才。我因无人侍奉祖母,辞谢不能从命。接着诏书又特地发焉,任命我为中官。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太子的属官。名胜我这样的微贱的人,顿时升为东官的侍讲,这是我割下头颅来也报答不了的。我写了章表呈报自己的情况,责备我回避任职,怠慢朝廷。郡县层层逼迫,催我上路赴任。州官到我家里,简直是十万火急。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去京,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本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简直是进退维谷,实在狼狈。
417、 我想圣朝是以孝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遗老,还蒙受着怜悯养育。何况我是这样孤苦,尤其厉害。而且我年轻时曾给前朝服务,在尚书官衙做过一些职务。本意是想在官场上得到发展,并不讲究什么声名气节。现在我是个亡国的俘虏,既微贱又鄙陋,过分地蒙受现在朝廷的破格提拔,得到很照顾,怎样犹疑不决,有什么非分的企图呢?但因祖母日落西山一般只剩下一丝气息,生命危险,朝不保夕。我没有祖母抚育,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争,不能终残年。
418、 我们祖孙二人,相互依靠着生存,所以我一刻也不能离开祖母而远行。臣子李密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已经九十六岁,所以我报效皇上的日子还长着呢,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时间很短了。尽乌鸦反哺这一点私情而已,希望能给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机会。我的苦衰,不独蜀地人士和两州长官知道,就是天地也都看到的。希望皇上可怜我这愚诚之心,满足我这微小的志愿,或许能使祖母万幸,终于晚年得到保养。我活着就要为皇上拚死效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有说不尽象态犬马一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奉上表章让皇帝得知。
419、 【教学目标】
420、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421、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422、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423、 【教学重点】
424、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425、 【教学难点】
426、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427、 【教学方法】
428、 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习工作。
429、 【教学步骤】
430、 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431、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432、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433、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434、 二、预习检测
435、 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436、 A、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437、 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宠命优渥(wò)
438、 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马
439、 D、逮(dǎi)奉圣朝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更(gēng)相为命
440、 分析:B责臣逋(bū)慢,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441、 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42、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443、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444、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445、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446、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447、 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448、 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习。
449、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450、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451、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452、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453、 四、梳理课文
454、 (一)第一段:
455、 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
456、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457、 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458、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459、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460、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461、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462、 六月:慈父见背
463、 四岁:舅夺母志
464、 少:多疾病
465、 九岁:不行
466、 横的方面:(外、内)
467、 既无——伯叔
468、 终鲜——兄弟
469、 晚有——儿息
470、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47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472、 翻译下列词语和句子:
473、 臣以险衅:
474、 夙遭闵凶:
475、 舅夺母志:
476、 悯臣孤弱:
477、 九岁不行:
478、 零丁孤苦:
479、 至于:
480、 成立:
481、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482、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483、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84、 而刘夙婴疾病。
485、 (二)第二段:
486、 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
487、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488、 自由诵读第2段
489、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
490、 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491、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492、 明确:
493、 表时间:逮、前、后、寻
494、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495、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496、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497、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498、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499、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500、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501、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502、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503、 翻译词语和句子
504、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505、 察臣孝廉:
506、 举臣秀才:
507、 供养无主,除臣洗马,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508、 臣具以表闻:
509、 责臣逋慢:
510、 刘病日笃:
511、 告诉不许:
512、 (三)第三段:
513、 同上:
514、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515、 串讲
516、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517、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518、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519、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520、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521、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522、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523、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524、 3)品味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525、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526、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527、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528、 (四)第四段:
529、 同上
530、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531、 具体研习第4段
532、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533、 “愿乞终养”
534、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535、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536、 3)用语有什么特点?
537、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538、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539、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540、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541、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542、 五、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543、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544、 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545、 六、梳理课文结构
546、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547、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愿乞终养
548、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549、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550、 七、艺术特色
551、 融情于事。
552、 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553、 八、讨论课后练习
554、 九、字词整理
555、 2 、古今异义:
556、 至于:到
557、 成立:长大成人
558、 辛苦:辛酸苦楚
559、 告诉:申诉
560、 不行:不能行走
561、 3 、通假现象:
562、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563、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564、 蓐:同“褥”,草褥子
565、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66、 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567、 ②今臣亡国贱俘
568、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569、 被动句:
570、 而刘夙婴疾病
571、 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572、 十、板书
573、 十一、课后总结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人人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